首页>书库>撞诡>第951章 不讲理

撞诡

2024-03-18 15:06:472071

第951章 不讲理

说到关键时刻,赵启明突然闭口不言,而是打量我们,搞得我们一头雾水,直到大眼忍不住催促,赵启明才有继续往下说。

赵启明说:“第三次上梁,就是我儿子出事那天,那次上梁时,上梁的师傅知道之前上梁出过两次事,所以格外上心,每做一个步骤都是极其小心,可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在上梁吟词时,那师傅忽然从上面跳了下来,摔成了个高位截瘫,医生说下半辈子只能在床上度过。”

听完这话,大眼立刻问:“你确定那位上梁的师傅是自己跳下来的?”

赵启明嗯了一声,说:“当时我就在下面,看的格外真切,绝对是自己跳下来的。”

“他为什么要跳?”钱志国插话问。

赵启明摇了摇头,说:“我也不清楚,我去他家查过,那师傅并没有自杀的倾向,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怕死,因为他的儿媳妇快临产了,眼瞧就要当爷爷了,不可能选在那个时候跳下来。”

他说的颇有道理,像这种情况,不可能跳楼,那唯一的解释是,这房顶应该有古怪。

大眼嗤笑,问:“钱老板,你请的上梁师傅,是普通的师傅,还是懂偏门的师傅?”

赵启明添了下嘴唇,说:“偏门师傅,第一个是出马弟子,第二个是风水先生,第三个是木匠。”

大眼眉头一皱,说:“木匠?鬼匠吗?”

赵启明点头说:“对,是鬼匠。”

旁边的钱志国激动的说:“照你这么说,你家儿子的死,肯定和上梁有关,他背后那几十个手掌印就是最好的证明。”

赵启明一笑,说:“可以这么理解,但我说了,别给我扯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来,否则我就拿起法律的武器,拉着你儿子给我儿子做个伴,也让我儿子在黄泉路上不寂寞。”

钱志国气得脸红脖子,说:“你这是不讲理!”

赵启明眼睛一瞪,冷笑着说:“讲理?我讲的是法。”他看向旁边一直不啃声的邓飞,问:“邓队长,你说,是理大还是法大?”

邓飞摇着头苦笑,只是不说话。

赵启明气得直跺脚,用手指着他,说:“你……你……”

赵启明面色一冷,说:“怎么?你还想打我?老子乐意奉陪,我要是怕了就跟你姓!”

钱志国一听,原本举起的手,也悻悻地放了下来,只是一脸愤怒地盯着赵启明,气得牙齿直打颤。

我不由的苦笑,就目前这种情况而言,想要查清赵启明儿子的死因,唯有到房顶去看看,但这房顶并不是说上便能上,唯有上梁才能踩到那个地方,平常若踩上去,估计也没半点用途。

说句行内话,无论是风水师,阴阳师,出马弟子还是鬼匠,一致认为房屋建在地面上就归当地的土地爷所管。所以,一般讲究的在建房之前,都得打阴阳卦,向土地爷请示,询问他老人家是否同意,也就是俗称的拜码头。

如果阴阳卦显示的是宝卦,就意味着土地爷同意了,这房子才能建。

而在建房子时,工匠们跟土地爷还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肆意践踏房顶。原因在于,房顶是土地爷在阳间的脸,一旦践踏上去了,那就是踩在土地爷的脸。

不过从建筑学来说,一般建房都得横一条房梁于房顶之上,以此加固整栋房子,令其固若金汤。

可前面也说了,房顶不能肆意践踏,现在又得在房顶横一条房梁,那怎么办呢?

办法就是弄个上梁仪式,去讨好土地爷,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凡事都讲究礼仪,所以,这上梁也有上梁的礼仪。

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跟土地爷的关系以及今后是否兴旺发达,也正是如此,每逢‘上梁’都要举行仪式,而在整个上梁仪式中,又都是围绕着‘正梁’进行的。

说到‘正梁’,这里面又分很多种,普通民用住房,一般只有一根梁,被称为‘正梁’。而一些宫殿寺庙,却有大大小小的数十根梁,那些梁按照所属作用不一样,又分了好几种。

其中一种是柱梁,起支撑作用,一般立在门口、屋中的位置。还有一种是栋梁,也是起支撑作用,分布房屋墙壁内,也有脊檩之称。

最后一种是檩,起平衡的作用,架在梁头的位置。根据梁头所在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如在屋檐边,则称为檐檩,在正梁附近,则叫脊檩。

而农村盖房子,只有一根正梁,仪式也简单很多,先是精心选梁,这选梁看经济条件,家境好的,一般是用檀香木,这种木材坚固、防虫、奇香,再配上熏香,能让房内常年香气怡人,古时候的皇宫,用的就是檀香木做正梁。

家境不好的,只能采用杉木,这种木头经济实惠,树形长且直,大多数家庭都是采用这种木材做正梁。

当然,这选梁是主家自家的事,也不值得多说,真正值得说的是上梁的仪式。仪式必须得由懂点偏门的师傅来做。说白了只有懂点偏门东西,才能更好的跟土地爷打好关系。

但懂偏门的师傅数量越来越少,所以一些东家实在找不着师傅,只能找一些建房的老师傅来做,甚至演变到现在,就连一些瓦匠也能干这活了。

还有,现在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整体结构了,连上梁这个动作都省了下来,不过上梁的仪式却保存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也是人口大国,民族众多,所以各地习俗有所不同,有十里不同俗的说法。但在上梁这个仪式中,各族都十分重视,整个过程大致上分五步,祭梁、上梁、接包、抛梁、伺匠。

这五个步骤,即便到了今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乡村,都还能看到一些影子。

当然,这些知识并不是我无师自学,而是今天早上来镇头村的路上,大眼告诉我的。

我拉了拉大眼的,笑着说:“大眼,我看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你给钱志国上词梁,亲自上去体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