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血钻帝国>第二百零一十五章 孤儿院一

血钻帝国

2021-08-26 16:42:012073

第二百零一十五章 孤儿院一

当警察赶到的时候,沈斌早就离开了,只剩下卷发男和伊伊还在酒吧看守那些嫌犯。

警察在这家酒吧内查出了摇头丸五百多粒,海洛因一百多克。根据肥猪男的交代,又在另一处居民小区内查获了五百多克海洛因和一大批摇头丸等毒品。

肥猪男彻底栽了,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走在京城大街上的沈斌,可没心思去管这些,卷发男姓秦名齐,是他的一个战友加兄弟,曾经在他的五人小组内排行第四。

由于名字和台湾某男星(齐秦)正好颠倒了过来,因此,平常也以帅过该男星自居,臭屁的不行。

那么秦齐是怎么知道伊伊出事的?又是怎么来到京城的?不用说,大伙也能猜到,没错,就是沈斌喊来的。

秦齐一直喜欢着伊伊,可伊伊对他却不感冒,用她的话来说,不来电。

可秦齐这小子是一根筋,死缠烂打就是不撒手,可谓是屡败屡战。

但愿通过这件事,两人的感情能上一个台阶:兄弟,哥只能帮到这里了,沈斌在心里默默的祝福着自己的好兄弟......

至于酒吧楼下的那些人,当然是沈斌放倒的。秦齐化装成出租车司机在那儿守株待兔,而沈斌早就来到酒吧附近等着了。

在四名大汉把伊伊带上楼的同时,秦齐就跟了上去,而沈斌就在楼下清理那些小喽啰。

至于为什么是秦齐上去英雄救美,而不是沈斌?呵呵,这个问题不用在这里讨论了吧?

离开了酒吧,沈斌就近去了地铁站,他要去通州区的一家孤儿院,那里是丫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丫头是个孤儿,四岁那年,母亲把她放到孤儿院门口,自己不知所踪。

不过,好在她母亲还是留下了一封信,上面有丫头的出生年月日,丫头是农历二月初五生的,因此,老院长亲切地喊她小五。

她母亲在信里说,丫头还有个双胞胎妹妹,比她晚十几分分钟出生,妹妹被他父亲带出国去了,至今杳无音讯。

也许是因为没有父母,也许是穷怕了,丫头很爱钱,每次数钱的时候,总是一付十分享受的表情。

丫头很吝啬,除了给沈斌买东西或者往沈斌家里寄钱,她自己从来不舍得乱花一分钱。

丫头除了军装,只有寥寥几件十分廉价的便装,她身上唯一一件值钱的物品就是手机,就这还是单位配发的卫星电话。

但是,丫头也很会花钱,自从成为外勤以后,她每年都要往孤儿院打一百万,那几乎是她全部的工资和外快。

丫头不像沈斌他们,满世界乱跑,她出国执行任务的机会很少,因此,每年分到的钱不是很多。

一开始,她也是几千几万的寄,后来,沈斌了解了情况后,每年便开始固定往孤儿院转一百万。

丫头牺牲后,这笔钱也从未间断过,每年的年底,他们共同的账户都会自动转出去一百万到孤儿院的账上。

为此,沈斌也成了一个守财奴,外出执行任务期间,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想办法捞上一笔,有几次,甚至差点为此丢了性命。

但是,弟兄们都很理解他,知道他如此敛财不是单纯为了自己,因此,大家都心照不宣,一有机会,便集体捞钱。

两个多小时以后,沈斌便来到了位于通州区的那家孤儿院。

沈斌从没来过那家孤儿院,不要说沈斌,就连丫头,直到牺牲,也没来过孤儿院,不是不想来,而是纪律不允许。

丫头的骨灰安放到烈士陵园的那天,老院长去了,年近七十的老院长,平常走路都柱着拐杖,每走一段就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老院长参加过越战,右腿受过伤,有些残疾。)

那天,老院长没让人扶,愣是柱着拐杖一口气上了山。

在丫头的墓前,老院长泪眼婆娑,哭晕了两次,要不是同去的副院长王大姐及时给她服用了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院长还真有可能倒在墓前下不来了。

老院长没有结婚,一生无儿无女,当年她受伤回国,组织上要安排她去疗养院,她没去。

她向组织上申请工作,最后组织上被她缠的实在没办法了,就答应了她的要求,派她到这家孤儿院担任院长。

老院长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她把孤儿院当作了家,孤儿院的那些孩子,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最近几年,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多次劝她退休,可老院长一直没答应。

老实说,有关部门早就盯上了这块地,要不是碍于老院长资历深,威望高,孤儿院早就让他们给解散了。

他们让老院长退休,未必没有这层意思在里面。这几天,有关部门给孤儿院的拨款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要老院长亲自去有关部门堵门,那些领导碍于老院长的面子,才不得不拨付一些资金给孤儿院。

即使这样,孤儿院的资金还是捉襟见肘,幸好这些年从孤儿院走出去的孩子还比较争气,参加工作后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汇来一些钱,这才勉强维持了孤儿院的开支。

直到最近几年,丫头每年汇来一百万,孤儿院的财务这才有所好转,日子不再过得那么紧巴了。

这座孤儿院的名气很大,沈斌稍一打听,便毫不费力的来到了孤儿院所在的那条街。

这些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了闹市区了,据丫头说,她离开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小镇,只有一条小的可怜的老街,镇上也没多少常住人口,周围还是大片的农田。

沈斌走了一段路,便看到了xx区福利院的牌子,牌子下面还写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看到这里,沈斌不由得皱了皱眉,这才发现,这附近的老房子上面几乎都有那么一个大大的拆字。

这几年,华夏发展的太快了,地少人多,一直是华夏的短板。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GDP,不停的拆旧建新,有些地方甚至把一些俱有研究保存价值的民国,甚至晚清的老建筑都给拆了盖高楼大厦,并且美其名曰--旧城改造。

难怪老外一提到华夏,就称作--拆那~